毛里塔尼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陨落之鹰利比亚战争 [复制链接]

1#

年2月15日星期二是利比亚历史上民主运动重要的一天,在该日大量的抗议者在前首都班加西聚集,引发大片的骚动,利比亚当局本着强硬态度试图扑灭这场“火灾”,然而事与愿违,暗流涌动、波诡云谲的局势很快发展成为全国性叛乱,利比亚内战就此爆发。

起初当局军凭借兵员素质及武器上的优势将叛军打得丢盔弃甲,哭嚎不止,然而几个月之后,统治利比亚达42年之久的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就在遭受一系列的羞辱和殴打后被杀,据说死前还遭受了不可描述的侵犯。

为何长享太平的北非富国利比亚会发生内战?素有北非军事强人的卡扎菲又为何会在享国多年之后暴尸荒野?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看看利比亚内战之前国内外形势。

外部环境:

不久之前中东出现了大片抗议浪潮,学生、社会民主人士、商人等群体走上街头控诉当前社会的特权、腐化、贫富差距现象,矛头直指当局的强力统治者。中东有着威权主义国家盛行的现状,因此抗议普遍是连贯性的,本次浪潮被认为是第二次“阿拉伯之春”的前兆,突尼斯及埃及掌权者很快相继被赶下台。

叙利亚的阿萨德家族、利比亚的卡扎菲家族一时间寒蝉若惊,抗议的影响甚至波及到东欧腹地的卢卡申科家族、朝鲜半岛的金氏家族。此外从后来的一系列事件中可以发现,其背后自始至终存在第三股势力——西方国家。其最终就是要将他们眼中一贯嚣张的卡扎菲踢出“牌局”进而掌控利比亚丰富的油气资源。

内部影响:

首先卡扎菲长期宣扬自己只是傀儡毫无实权,私下则将子女、亲朋好友及各大心腹统统安插在要害部门,特别是军队,这些人不断地发展心腹,并以卡扎菲马首是瞻,从而形成了织密的权力网,卡扎菲因而巧妙地打压对手从而获得对全局的掌控。

其次利比亚被认为是部落国家,独立后由西部的黎波里塔尼亚、东部的昔兰尼、南部的费赞3个区域构成,三者之间有巨大的沙漠阻隔,历史上从没有形成统一,卡扎菲后来意识到情况不妙,立马将利比亚拆分为22个省,但拥有个部落的现实导致利比亚政治体制松松垮垮。再者巨大的石油利润落入了为数不多的特权阶层,卡扎菲积极建设首都附近及支持自己的部族的基础设施,发展他们的经济力量,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同时又人为制约东部及南部区域的发展、拒绝分享经济成果,虽然拥有万人口的利比亚人均收入高达到美元,却有三分之一的人处于失业状态,反观卡扎菲及其家族生活奢华,卡扎菲出入室女保镖左右随行,动用飞机托运豪华帐篷及骆驼,只因他不喜欢睡床和坐轿车。

最后卡扎菲与西方矛盾颇深,卡扎菲在夺取政权之后对于反对派残酷诛杀,并且积极在全世界暗杀流亡者,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尤其是在当时的英国,群众对此大为抗议,导致二者断交长达15年,卡扎菲举止傲慢,甚至曾以断交台湾为筹码要求我国提供核武器,卡扎菲虽然大肆撒钱支持泛阿拉伯主义运动,却在外部树立起高傲不逊的形象,被主要国家所孤立。

战争过程:

年2月15日卡扎菲的安全部队果断向抗议者开枪,造成人伤亡,促使抗议迅速上升为全国性的叛乱,之前偃旗息鼓的反当局武装又重新活跃起来,并建立了全国过渡委员会与卡扎菲分庭抗礼,全世界都在聚焦利比亚,很快利比亚的局势逐渐失控。

人民被迫明确立场和划分敌我阵营,利比亚最的高权力掌控者——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虽然表面稳如泰山,但是凭借多年的政治直觉,他预感到巨大的压力和危机。

2月25日——27日,欧盟及联合国相继对利比亚实施制裁,冻结利比亚的海外资产、限制旅游及武器禁运令,叛军顿时声威大震立刻攻占了首都的黎波里附近的扎维耶地区。

再说卡扎菲依靠军事政变上台后,惧怕陈桥兵变,便学习宋太祖赵匡胤来了个杯酒释兵权,同时积极削弱正规军,将实力集中于4个精锐旅,军队总数量为5万人,不仅武器更新换代差,军人待遇参差不齐,叛军主要由志愿人员组成包括市民、学生、商人、教师等,这些人很少、或者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稍后卡扎菲缓过神来迅速集结兵力将叛军打得大败,哭嚎着四散奔逃。

扎菲本想趁着国际社会干预之前,立刻消灭叛军,就让他的小儿子哈米斯领导精锐的哈米斯旅在米苏拉塔、兹利坦与叛军作战,双方硬碰硬,钢对钢,叛军自是不敌。

3月17日联合国通过投票同意在利比亚设置禁飞区,包括卡扎菲曾经的依靠——阿拉伯联盟也大力支持,卡扎菲惊惧之余立即停火,争取和谈,然而叛军坚决要求卡扎菲下台。

3月19日,法国率先发难,阵风及超军旗战机突袭利比亚上空摧毁利比亚军队大量装备,随后美国在地中海上的多艘军舰向利比亚军事目标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

接着3月20日英国加入空袭队伍,加拿大、西班牙、挪威,阿联酋,卡塔尔相继参与军事行动,联军此次军事行动的代号为“奥德赛黎明”。扎菲顿感大祸临头,随着利比亚军队大片军事设施及装备被摧毁,叛军迅速反攻,方双互有胜负,经过北约核准共计14个北约成员国及3个非成员国参与行动,很快渗透的特工和引诱的倒戈促使卡扎菲的势力开始分崩离析,进而退至背水一战的地步。

至4月5日为止扎菲近三分之一的军事力量在空袭中被摧毁,到了5月底,个部落中有超过个部落首领投靠到叛军麾下,非洲联盟与卡扎菲关系甚好,南非总统祖马试图进行斡旋但最终失败。

到了9月份,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其他成员对于制裁利比亚的决议在最初投弃权票,根据形势发展后来开始与全国过渡委员会接触,并承认其合法地位。

等到10月20日早晨,已经被北约战机锁定的卡扎菲和其五子穆坦塞姆率领剩余部队试图逃离自己的家乡苏尔特,但很快被尾随而来的叛军打得四散奔逃,卡扎菲不得不和几个卫士藏身于下水道,年10月23日通过指认,卡扎菲被叛军揪出后当场打死,至此“稳固”的卡扎菲王朝灰飞烟灭,不同于萨达姆,卡扎菲实乃君王死社稷,不过目击者说在卡扎菲被捕之时曾高喊不要开枪,但是镜头一转,卡扎菲便死尸栽倒。

各方反应及利益诉求:

石油因素自始至终都是促使北约积极参战的首要原因,据统计利比亚石油公司在年成品油产量为1.21亿桶,当年石油产值超过亿美元。利比亚可勘探的石油储量是亿桶,排名世界第九位,是非洲第一大石油出口国,法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是利比亚石油最大的四个买主,同时也都参与了打击卡扎菲的军事行动,利比亚的石油早先被西方控制,如今他们依然希望将其收入囊中。

在军事打击利比亚的过程中西方势力成为中流砥柱,一向低调的法国第一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除经济因素外,从地缘政治上来看,利比亚是连接欧洲与非洲的咽喉要道,尤其与法国隔海相望,控制利比亚能够间接钳制地中海,紧靠埃及腹地间接影响中东政局,法国曾经统治利比亚南部数年,一直到年利比亚宣布独立后才结束,可以说法国对其充满特殊感情和非分之想。

英国早在利比亚爆发叛乱之初,卡梅伦便积极推销设立禁飞区,声称随时准备进行军事干涉,英国在对待利比亚问题上不像法国那样垂涎三尺,却希望通过痛打落水狗来提高自己日趋衰弱的国际地位。英法就如同当年火烧圆明园那样“志同道合”,作为新任首相的卡梅伦更将其视为千载难逢大显身手的机会,用来标榜自己非凡的领导才能。

美国因为页岩油革命,已经转变为石油净出口国,对利比亚的石油资源并不太在意,基于全球利益考量,又顾忌阿拉伯联盟的反应,毕竟卡扎菲曾属于他们的阵营,所以最初并不愿意掺和,然而随着阿拉伯联盟的态度来了个°的大转弯,坚决过河拆桥(卡扎菲当年可是送钱送物),大义灭亲,美国便不再顾及,挥起手中的打狗棒。

俄罗斯、印度及远东大国起初反对打击卡扎菲,对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即不支持也不承认,三者在利比亚拥有较大的商业投资,此外石油也成为印度及远东大国软肋,不得不被动支持卡扎菲,担心一旦他倒台一切都将化为泡影,

内战开始阶段卡扎菲频频进攻“得分”让大伙信心大振,随着形势恶化,俄罗斯率先改换门面,其他国家紧随其后,不过此时叛军已经“君临天下”并放出豪言壮语:曾经那几个对自己不感冒的家伙,以后别想在利比亚拿到一滴油,一份合约!此言一出犹如晴空霹雳,据说有的国家损失超过亿美元。

再者原与卡扎菲关系密切的阿拉伯联盟,起先作为卡扎菲的护身符,让卡扎菲信心满满,但基于卡扎菲长期桀骜不驯,及英法推心置腹和苦口婆心的劝说,阿拉伯联盟果断甩下思想包袱,将卡扎菲推入火坑,紧接着阿联酋、卡塔尔直接出动空军配合英法空袭利比亚当局军。

相比之下,非洲联盟则对卡扎菲够意思得多,南非总统祖马不顾高龄为卡扎菲积极奔走,这位老同志也曾大放异彩,在本国执政期间比较亲民,开通了总统热线,亲自回复一些百姓的求助,他曾帮助一名妇女索回了养老金,并为一名居民联系到了水管工。

祖马试图促使双方斡旋,然而事与愿违,在其努力下,叛军更加希望抓获卡扎菲,到了最后把兄弟卡扎菲不仅被成功捉拿,还被当场做掉。

就这样利比亚战争结束了,曾经的北非军事强人卡扎菲比萨达姆下场更加悲惨,想想卡扎菲与天斗与地斗与西方斗,从年就已经上台,屹立不倒数十年,自7年12月卡扎菲访欧之后,成功与西方化干戈为玉帛,皆大欢喜,卡扎菲被奉为上宾,当时极为快哉,他可曾想过四年之后自己便成为了刀下鱼肉,可叹世事无常。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