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10月13日,郑和首次下西洋归来。
郑和不仅完成了永乐帝交给他的访问使命,而且还将「明朝海盗王」——陈祖义押上朝堂。
陈祖义祖籍广东潮州,洪武年间下南洋,在马六甲为盗十余年。曾逃往渤林邦国(今属印度尼西亚)为将,国王死后纠集海盗,自立为王。永乐年间朝贡永乐帝,但贡品皆为抢掠而来。年9月,郑和下西洋回国时,曾诈降郑和,但被郑和识破。10月,被郑和押回朝廷。图为电视剧中陈祖义被押上朝廷的画面。
图片来源:电视剧《郑和下西洋》(年)剧照
永乐帝在诸位大臣和各国使臣面前,当场斩杀陈祖义。
陈祖义所代表的,是明朝猖獗的海盗集团——不仅有中国海盗、日本海盗,明朝中后期还有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海盗的加入。
为了抓住陈祖义,郑和杀掉的海盗就超过了五千人。
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而陈祖义所在的海盗集团,鼎盛时期甚至人数过万。
然而在郑和下西洋之前,明朝已经实行了二十多年的海禁*策。
那么,为什么海禁无法消灭海盗?为什么明朝海盗如此猖獗,甚至发展为大规模集团?
01
海盗源于海禁?
海盗本来没有那么多,恰恰是海禁导致很多人被逼成「盗」。
明朝官员谢杰说过: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虔台倭纂》)
《虔台倭纂》由谢杰编纂,成书于万历年间。该书介绍了日本的地理、人文,分析了中日两国交往的历史,同时对明朝倭寇之患的成因、明朝海禁*策的得失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图片来源:古籍网
明朝海盗之盛,让一些学者将明朝称为海盗的「*金时期」。
陈祖义属于明初海盗首领,鼎盛时部下超过1万人,抢掠船只超过1万艘,活跃于南海、台湾、日本、印度洋等海域。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捉拿陈祖义赏银50万两,而永乐帝为了捉拿陈祖义赏银万两。
明朝中期海盗汪直,更是拥有数百艘巨舰,部众最多时超过10万人,号称「徽王」、「靖海王」。
被称为「中国船长」(CaptainChina)的明朝晚期海盗李旦,据传曾资助过日本江户时代首任幕府将*德川家康统一日本。
李旦(—),明末福建泉州人。16世纪末曾前往菲律宾经商,后逃往日本从事海外贸易,并借助日本人的力量成为海盗。据传,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曾投靠李旦成为其义子。年荷兰占领澎湖,明朝*队为收复澎湖攻打荷兰,但久攻不下。最终,李旦和郑芝龙从中协调,荷兰撤离澎湖列岛,占据台湾。李旦去世之后,郑芝龙归顺明朝,于年帅*在金门击溃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后郑芝龙归顺清朝,郑成功继续抗清。年,郑成功打败占据台湾的荷兰人,成功收复台湾。
图片来源:看点快报
明朝海盗人数之多、势力之大、足迹之广,远远超过其他朝代。
然而,如果不是越来越严苛的海禁*策,也很难有如此大规模的海盗。
宋元时期也曾有过海禁*策,但严厉程度、持续时间都不如明朝海禁。
宋朝海禁始于年,结束于年,虽然看起来持续时间很长,但其实海禁*策比较宽松。该时期海禁的主要原因是维护朝廷海外贸易权利,打击民间走私活动。
元朝海禁*策断断续续,从年到年之间,约有11年的时间实行海禁,但并不严厉。元朝海禁一方面为防止战争期间海商向国外泄露情报,另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元朝*府对于海外贸易的控制,同时防止违禁物品流向国外。
而明朝的海禁*策,从年一直持续到年,时间跨度接近年,超过明朝统治时间的2/3。在此期间,海禁*策还经过了多次的强化。而海禁越严,海盗也就越多。
朱元璋在位时,屡次发布海禁*策。
如年规定「片板不许入海」,下令「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明太祖实录·卷70》)。
年,以防范倭寇为名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实录·卷》)。
4年,禁止民间买卖、使用番货。
此外,朱元璋还将海禁*策写入了《大明律》,对违反海禁*策的处罚做出了详细规定,如携带重要违禁物品下海处绞刑。
永乐年间(-年),海禁*策出现过短暂的宽松时期,泉州、明州、广州三地市舶司恢复,还有郑和下西洋,但该时期海禁并未取消。
-年之间,郑和共计7次下西洋,访问30多个国家,向西航行最远到达东非、红海沿岸,向南最远到达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第一次下西洋是年(永乐三年),随后几次分别是年、年、年、年、年、年。年,郑和在回国途中不幸在印度古里(中国对当时印度卡利卡特的称呼,今称为科泽科德)去世,船队由另一位明朝太监王景弘带领回国。多年之后,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第一次到达印度的地方,正是郑和去世之地。
图片来源:Wikipedia
永乐帝之后,海禁*策继续恢复到此前的严厉状态。从年到年之间,再没有出现过海禁放松的情况。
嘉靖帝时(-),明朝的海禁*策达到极度严厉的状态。这一时期不仅禁止海上私人贸易,而且还禁止制造、使用大型船只。海禁的处罚从此前的「个人责任制」变成「邻里连坐」制度。
之前的海禁只是阻断私人海上贸易,而嘉靖帝时期的海禁则阻断了沿海居民的日常生计。这一禁令,导致更多沿海居民被迫下海为盗。对此,谢杰的形容是:
「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虔台倭纂》)
从明初到明朝中后期的海禁*策之所以长期不绝,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防范倭寇。
14世纪中叶,日本进入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经过数十年的斗争,南朝逐渐被北朝打败。失败的南朝大名(日本对古代封建领主的称呼),组织武士、浪人、商人等到中国抢掠、走私。
年,日本进入战国时代,明朝官方和日本的贸易制度遭破坏,未能获得官方贸易许可的封建主开始从事海盗活动。
嘉靖时期,中国海禁*策越发严格,日本倭寇也越发猖獗。
《倭寇图卷》,明朝仇英绘,长.7厘米,宽31.1厘米,创作于年(嘉靖三十四年),现藏于日本东京大学。该作品记录了倭寇上岸、居民出逃、明*和倭寇作战等一系列过程。另一幅作品《抗倭图卷》和该图相似,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但作者不能确定。图为《倭寇图卷》的局部,内容是明*对抗倭寇。
图片来源:书格
从明初到明末,倭寇之患几乎未曾停止过。《明史》第卷为《日本传》,整卷记载的都是倭寇掠夺中国的事件,导致明人甚至用倭寇来吓唬小孩。
「终明之世,通倭之禁甚严,闾巷小民,至指倭相詈骂,甚以噤其小儿女云。」(《明史·卷》)
倭寇之所以长期劫掠中国,一方面是因为明朝海禁影响了中日民间正常贸易,一方面是因为日本当时的手工业并不发达,药材、布匹、丝线等都要依赖中国。
第二,防止海内外勾结。
倭寇劫掠中国,给了明朝少部分叛乱分子内外勾结的机会。元末起义领袖张士诚死后(年),其余部就曾勾结倭寇侵扰沿海边关。
「国初,定海之外,秀、岱、兰、剑、金塘五山争利,内相仇杀,外连倭夷,岁为边患。」(郑若曾《筹海图编·卷5》)
除了叛乱分子和倭寇勾结,甚至还有朝中大臣和倭寇串通。著名的胡惟庸案中,因明州卫指挥林贤通倭被抓牵扯出胡惟庸,最后以谋反、通倭的名义诛杀胡惟庸及其*羽,死者3万余人。
明朝中晚期,则有海盗勾结倭寇。
「广东巨寇曾一本、*朝太等,无不引倭为助。隆庆时,破碣石、甲子诸卫所。」(《明史·卷》)
事实上,当时明朝海盗的80%都是中国商人。海盗「引倭寇为助」,更多的是海商和倭寇之间进行贸易。而戚继光抗倭时,有很大一部分倭寇是中国人。
第三,维护传统社会稳定。
中国传统社会以农业为主,「重农抑商」是很多统治者的基本*策。
朱元璋认为农业才是大明王朝的根本,商业不如农业重要,尤其是民间的海外贸易最应该禁止。
然而,明朝处于海外贸易迅速发展的阶段,因有利可图才有大量民众参与其中。
但私人贸易增多之后,影响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稳定结构,扰乱了社会治安,增加了朝廷对于社会控制的难度。
此外,明朝虽禁民间私人贸易,但却有官方的「朝贡贸易」——别国进贡,明朝廷回赠,但回赠物品的价值是进贡物品的数倍。郑和下西洋,即属于这种贸易形式。
《万国来朝图》,清代乾隆时期佚名宫廷画家创作,宽厘米,纵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该图描绘了假想中各国朝贡乾隆皇帝的场景。从右下角各国使臣的旗帜上可以看出,朝贡的国家包括朝鲜国、缅甸国、日本国、荷兰国、法兰西等多个国家。使臣带着各自国家的奇珍异宝上贡给乾隆,乾隆再回赠给朝贡国以这些国家需要的物产。朝贡贸易自汉朝起就存在,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期。明朝的朝贡贸易非常发达,但厚往薄来的特点,增加了明朝的财*负担。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网站
控制农业和商业,由官方掌握经济命脉,以维护统治、维护社会稳定,促成了明朝海禁*策的实施。
不过,从明朝海禁屡次颁布、多次强化可以发现,海禁终究是难以执行的。
因为其阻隔了沿海民众求利之路,后期甚至阻断了沿海民众的求生出路。
海禁越严格,商人转为海盗的人数越多。
02
海盗与全球航海贸易时代
宋元明都有海禁*策,但只有明朝才出现大规模的海盗。
这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全球航海贸易时代来临导致的。
在西欧国家致力于探索海外贸易渠道时,明朝海禁*策的不断加强,与这一时代潮流格格不入。明朝中后期的海禁最严,海盗也最盛,因为国际贸易的规模更大、频率更高。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全球航海贸易时代的开启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是欧洲人对香料、贵金属、丝绸等有很高的需求,而当时的陆路通道、海上通道都受到了限制。
陆路通道受制于沿路国家的*治环境,而且不够便利、运输能力有限,通向亚洲的海上航道则被威尼斯所掌握。
这种局面刺激了西欧国家探索通往东方新的航道。
另外,造船技术的进步为满足欧洲人的需求提供了基础。伊比利亚半岛(IbérianPeninsula)出现的「卡拉维尔帆船」(Caravel),速度快、稳定性好,很适合远洋航行。
既有动力,也有技术,有国家开始行动了。
15世纪初,葡萄牙最先开始航海探索。
当时的葡萄牙,刚刚收复了被穆斯林占据的领土,比西班牙率先实现「光复」,在14世纪末逐步形成现在的疆土范围。
逐步强大的葡萄牙,出于快速发展的需求,率先举起了航海的大旗。
恩里克(Henrique)王子在萨格里什(Sagres,今葡萄牙法鲁区比什普镇)开设了世界上第一所航海学校,并于-年,多次派人进行海上航行。
航行的目的,是绕过被穆斯林占领的北非地区,从海上前往西非开展贸易。
恩里克王子的探索是成功的,年时,他在阿尔金岛(Arguim,今属于毛里塔尼亚)建立西非海岸葡萄牙第一个殖民地。随后,葡萄牙人又在塞内加尔(Senegal)地区建立*金与奴隶贸易。
此后,葡萄牙人航海的足迹越来越远。年,迪亚士(Dias)发现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年,达伽马(DaGama)绕过好望角,发现了前往印度的新航线。
年7月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途径加纳利群岛、好望角、莫桑比克等地区,在年5月到达印度西南部的卡利卡特(Calicut)。此后,葡萄牙人和印度人进行香料贸易,再将香料贩卖到欧洲,积累了大量资本。
16世纪时,葡萄牙的触角从非洲伸向了亚洲地区。年占据马六甲,年登陆日本,年占据澳门。
然而,葡萄牙的胃口太过庞大,以至于自己都无法完全「咀嚼」。
在葡萄牙迅速崛起的过程中,西班牙也在积极竞争。
葡萄牙光复之后,西班牙也于年成立,并在年彻底完成光复。
逐步强大起来的西班牙,自然不会错过海外殖民的机会。
年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西班牙进入海外殖民的时代。
强大起来的西班牙想要和葡萄牙划分世界,两国在年签订《托德西利亚斯条约》(TratadodeTordesillas)。
年6月,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教宗亚历山大六世的调解之下,罔顾其他西欧国家的存在,于西班牙托德西利亚斯小镇签订了瓜分世界的条约。该条约将年教皇规定的子午线(紫色虚线)向西移动里格,以新的子午线(途中紫色实线)为界,西边归西班牙,东边归葡萄牙。
由于在美洲并没有找到所需的香料,受制于该条约的西班牙,只能寻找新的前往亚洲的航线。
年,葡萄牙人麦哲伦(Magellan)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从西班牙出发向西航行,想要寻找另一条(不同于葡萄牙)到香料群岛(今属于印度尼西亚)的航海路线,最终阴差阳错完成了全球航行。
麦哲伦曾效力于葡萄牙,但在年清剿海盗时一条腿落下残疾,向国王请求增加俸禄无果,离开自己的职位。年,麦哲伦前往西班牙。年3月和西班牙王室签订航海协议。年9月20日,麦哲伦从西班牙出发向西航行。然而,年4月27日登陆菲律宾麦克坦岛(MactanIsland)时,舰队和当地土著发生冲突,麦哲伦被反抗的土著杀死。麦哲伦死后,他的舰队由埃尔卡诺(JuanSebastiánElcano)指挥,完成了全球航行。
一系列的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西班牙的殖民活动。16世纪时,西班牙殖民地巅峰时期的领土遍布欧洲、非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比英国更早号称「日不落帝国」。直到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打败,西班牙的地位才逐渐开始衰落。
继西班牙的地理探索之后,英国、法国、荷兰也在16世纪末陆续完成环球航行。从此,海外殖民、航海贸易,成为这些国家新型的扩张模式。
15世纪葡萄牙的地理探索、海外殖民,开启了人类的大航海时代。
16世纪多个国家全球航行的完成,让人类进入了全球航海贸易时代。
而当时的明朝,虽然一味想要海禁,却禁不住这汹涌的时代潮流。
年,葡萄牙人通过海路率先到达中国沿海,此后西班牙、荷兰等国也陆续到达。
这些国家对中国的丝绸、陶瓷等需求量很大,开始和中国进行海上贸易。但因为海禁,当时的很多贸易并未经过官方许可,只能以走私的方式实现。
于是,国外商人对中国沿海官员进行贿赂,购买商品之后从无人管制的海岸离开,或者在无人管制的岛屿继续交易。
如今浙江舟山的六横岛(当时称为「双屿岛」),在16世纪中叶是中国海外贸易的繁华之地,每天往来船只1多艘。
因为很多商品只能走私,故而价格水涨船高。沿海商人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之下铤而走险,从事走私贸易的商人越来越多。
这就导致了嘉靖时期更为严厉的海禁*策,以及对走私活动的严酷镇压活动。
年,朱纨被任命为浙江、福建两省提督,负责海防*务、对抗倭寇。
、年,朱纨帅兵对双屿岛、金门岛的海商进行治理,数百海商被杀,其余逃亡。
*事治理后,采取了「十户连坐」的「牌甲法」*策。十户为牌,轮流监督,但凡有一户走私,其余九户都要承担责任。
朱纨领兵剿灭双屿岛海商之后,用木石堵住该港口,同时毁掉该岛的房屋、船只。然而,双屿岛的海商多为闽浙居民,一些海商和闽浙世家大族有关联。朱纨虽完成朝廷使命,但得罪了闽浙世家大族,闽浙人民也多有怨言。于是,闽浙世家大族联合当地官员告朱纨滥用职权、滥杀无辜。年,嘉靖皇帝下令逮捕朱纨,朱纨服*自杀。临死前,朱纨说:「纵天子不欲死我,闽、浙人必杀我。吾死,自决之,不须人也。」(《明史·卷》)朱纨死后,海盗更盛。图为宁波博物馆展示的「海禁与抗倭双屿港的命运」模型。
图片来源:搜狐
此策一出,原本从事非法秘密走私的部分商人,直接变为进行公开掠夺的海盗。
因此,海盗的出现,是明朝官方海禁*策和全球航海贸易时代冲突下的产物。
在海外贸易不被官方许可的情况下,商人只能通过走私、海盗的形式,来获取利润、维持生活。
其实,海盗之中也不乏有识之人。汪直认为自己当海盗的目的是:「要挟官府,开港通市。」
只不过,明朝统治者出于对其统治的维护,是很难被威胁的。
然而,明朝海禁影响的不仅是明朝的统治,更影响了中国从古代到近现代社会的过渡。
03
海禁与现代化机遇的错失
西欧国家因贸易需求而航海,明清则因反对海外贸易而海禁。其结果,天壤之别。
前者通过航海贸易而逐步强大,明清因为海禁而闭关自守、日趋衰微。
明清统治者对于航海贸易的意义,整体上处于「沉睡状态」,这从嘉靖皇帝处置海盗汪直就可见一斑。
嘉靖帝曾派胡宗宪招降过海盗汪直,汪直给出的条件是要求朝廷能够通商互市。
然而,在汪直投降之后,等来的不是朝廷的通商互市,而是自己的死期。
胡宗宪对汪直的判决是:
「直等勾引倭夷,肆行攻劫,东南绎骚,海宇震动,臣等用间遣谍,始能诱获。」(《明世宗实录·卷》)
嘉靖帝给汪直所下的诏书是:
「直背华勾夷,罪逆深重,命就彼枭示。」(《明世宗实录·卷》)
从宣判书和诏书可见,汪直最严重的罪行其实是背弃华夏、勾结蛮夷。这是古老的华夷之辩在明朝统治者心中的延续,也是明朝官方长期不支持海外贸易的心理背景之一。
日本长崎县平户市松浦史料博物馆外竖立着一座雕像,这座雕像就是明朝统治者痛恨的海盗——汪直(日本人称为王直)。年左右,汪直曾前往日本经商,贩卖硝*丝棉等违禁物品。年,日本豪族松浦隆信邀请汪直到日本以平户岛(今属于长崎)为基地,开展海上贸易。后来,汪直将火枪传入日本。日本人纪念汪直,一是因为他的贸易贡献,二是因为他传播火枪。
图片来源:知乎用户
赵学浩此前郑和下西洋看似开明,实则暗藏隐患。
这种朝贡贸易并未给明朝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反而因为厚往薄来给明朝带来经济负担。厚往薄来的背后,就是华夷之辩心理在作祟。访问诸国,其实是在展示大明朝的威严。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传·成公四年》)的说法。朱元璋说:「胡元入主中国,夷狄腥膻,污染华夏,学校废驰,人纪荡然。」(《明太祖实录·卷46》)
「华夷之辩」是一种典型的「中华中心主义」——天子居于中央,内臣、外臣处于外围,其他朝贡国处于外围的外围,再往外就是没有开化的蛮夷国家。
图片来源:Wikipedia
除了防范倭寇、维护传统社会稳定等因素,这种华夷之辩心理也是海禁*策的原因之一。
基于这种文化优越感的心理,导致明朝统治者对别国采取一种防范的心态。
不可否认,海禁*策曾一度有利于边境的安全,对于防范倭寇产生过有利作用。
但长期的、严厉的海禁,甚至是*事镇压民间走私,则逼迫商人为盗,导致民间和朝廷错失了对外贸易的机会。
直到年明穆宗隆庆帝即位时,明朝海禁*策才有所松动,史称「隆庆开关」。
据统计,从年到年之间,流入明朝的白银数量为3亿3千万两,大约相当于世界白银总量的1/3。
如果明朝前期、中期没有海禁,中国的海外贸易有可能更为繁荣。
但是,隆庆开关其实只开放了福建漳州府月港这一个小港口,其余地方仍然处于海禁状态。而且即便在月港,也不允许和日本进行贸易。海禁仍然是统治者贸易*策的主导。
清朝延续了明朝的海禁*策,甚至更为严厉。
清初的海禁,主要是防止郑成功和明朝旧部勾结。
康熙帝收复台湾之后,海禁取消,设立闽、粤、江、浙四大海关。
但这一*策持续并不久,因为开海禁又重新导致了沿海倭寇之患以及西方势力的入侵。
年,康熙帝又重新实施海禁*策。此番海禁,不仅禁止贸易,也禁止百姓下海捕鱼。
雍正帝时,闽、粤、江、浙海关一度重新开放,但乾隆时期因洪任辉事件影响,只开放广州口岸,史称「一口通商」。
直到鸦片战争以前,清朝都延续着这一*策,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针对外国人的防范*策,如增加征税、禁止国外商人在广州过冬、禁止五谷和金银出洋等。
清朝的海盗*策同样导致了严重的海盗问题,18世纪末的郑七、郑一、张保、蔡牵等大型海盗集团,兵力达数万,战舰近千艘。
清朝中期的海禁,除了出于沿海安全考虑,另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是「华夷之辩」所造成的文化心理的影响。
年,英国人乔治·马戛尔尼(GeorgeMacartney)访问中国,和乾隆皇帝协商开放口岸进行贸易。但乾隆皇帝认为英国人目的不纯,只是为了减少关税,因此拒绝了马戛尔尼的请求。乾隆皇帝说:
「天朝上国,物产丰盈,本不必与外夷互通有无。」
图为马戛尔尼使团成员威廉·亚历山大(WilliamAlexander)所绘乾隆在承德接见使团的场景,马夏尔尼副使之子、年仅12岁的托马斯·斯当东(ThomasStaunton)向乾隆单膝下跪,接受礼物。乔治·马戛尔尼(—)是英国*治家,年9月以向乾隆祝寿为名出使中国。年8月抵达北京,9月抵达承德觐见乾隆。觐见时,马戛尔尼因礼仪问题和乾隆产生争执。最终,马戛尔尼没有采取中国的跪拜礼仪,而是采用了单膝跪地礼仪。
图片来源:CHINASAGE
直到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人可能还沉睡在这种「天朝上国」的美梦里。
自以为是的经济自足,自视甚高的文化优越感,让清朝时期的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欧国家的发展节奏。
15世纪到17世纪的航海贸易之后,西欧各国积攒大量资本,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此后,人类迎来了技术爆炸的19世纪和20世纪。
然而,海禁却让明清两朝错过了大力发展航海贸易的机会。在新的时代潮流面前,明清的统治者偏于保守,对外国人防范心理很重,对航海贸易的不确定性充满担忧。
此外,海禁还导致了明清时期中国近海海权的逐步丧失,并导致中国错过了远海海权的争夺,引发了今日的南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
当然,中国并非唯一实施闭关锁国*策的国家。
江户时代的日本,也实施了严格的海禁*策。江户幕府(也称为「德川幕府」)只允许日本人和中国、朝鲜等少数几个国家贸易,驱逐其他国家的商人、传教士,而且只开放了长崎作为通商口岸。
直到年黑船事件之后,日本才被迫结束闭关锁国。
日本的海禁*策和明清如出一辙,而且同样导致日本错过了航海贸易的最佳机会。
不同的是,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开始走上强国之路,而当时的中国则没能通过洋务运动真正强大起来,现代化进程被迫放缓。
历史证明,闭关自守只能被时代的巨浪掀翻。
而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才能积极的顺应时代趋势,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