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塔尼亚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非洲社会人文撒哈拉商道贸易与古代西非
TUhjnbcbe - 2024/10/13 16:43:00
                            

原创刘伟才中国投资参考

导读

从撒哈拉沙漠到热带森林,多样的自然条件意味着贸易的机会,多种文化背景的居民则带来了碰撞和融合,而与北非乃至更广大的欧亚地中海世界的连接又给西非历史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撒哈拉商道贸易

●古代西非城镇和国家的发展

由北向南,西非是一片沙漠、萨赫勒、稀树草原和热带森林的连续带。在欧洲人未在大西洋沿岸立足前,西非于内可谓自成一体,于外则主要通过撒哈拉沙漠与地中海世界相联系。与撒哈拉沙漠相联系的商品贸易、人员互动、文化交流是古代西非历史的重大主题,它既塑造了西非本身的发展,也影响了西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撒哈拉商道贸易

撒哈拉商道贸易

撒哈拉沙漠的广袤和条件恶劣久为北非沿海和欧亚的居民所知,但这片沙漠也一直吸引着他们:沙漠里有什么?越过沙漠之后又有什么?

古代地中海世界的人们很早就有自己的认识,他们知道撒哈拉沙漠里有盐、有可被掠捕为奴的黑皮肤的人,还有不知产于何处的黄金。而撒哈拉沙漠本身也并非完全不可进入和跨越,因为那里有绿洲,也有连接绿洲的通道。

随着伊斯兰教在北非的立足,跨越撒哈拉的贸易和互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穆斯林世界的商人对撒哈拉沙漠和更南方地区的黄金和奴隶有浓厚的兴趣,一些商人还进入并留居位于今毛里塔尼亚、马里和塞内加尔等国境内的一些地区,他们推动了撒哈拉商道贸易的发展,推动了西非与地中海世界的联系,也影响了古代西非历史的发展。

撒哈拉商道贸易是一个网络体系,这一网络体系以分布于撒哈拉沙漠南北和撒哈拉沙漠内部的商品供应地和商业服务提供地为主要节点进行连接。从当时北非诸城如特莱姆森(Tlemcen)、菲斯(Fez)、突尼斯、凯拉万(Qayrawan)、阿尔及尔、的黎波里乃至开罗出发,可至奥达戈斯特(Awdaghust)、瓦拉塔(Walata)、廷巴克图(Timbuktu)、加奥(Gao)等地。而随着14世纪后半叶起外部世界对黄金需求的增加,撒哈拉商道还进一步向南延伸,进入稀树草原,进入森林地区的边缘。

撒哈拉商道贸易网络上活跃着大大小小的骆驼商队,其中大规模商队要从多个地方组织商人和商品,往往涉及骆驼数千、人员数百;而小规模商队则一般骆驼数不过百,人员则还要少一些。组织一支骆驼商队并完成行前准备往往要花费数月,商队组织者和投资者往往是一方显贵或者族群首领,他们有时会亲自参与商队,有的则派代表或雇佣经理人主持工作。

撒哈拉商道贸易网络上的商人族源多样,主要有阿拉伯穆斯林商人、犹太商人、柏柏尔商人,他们各有自己的主要活动区域和业务侧重。以奴隶贸易为例,常常是沙漠绿洲地带的柏柏尔商人负责获取奴隶并进行沙漠段的运送,犹太人主要提供资金和管理北段的集散,阿拉伯商人则是购买者和制造产品供应者。14世纪后,南方的万加拉商人(Wangara)的地位变得日益突出,他们活跃于从萨赫勒到稀树草原的广大地区,或在多地辗转游商,或在南北间转运黄金和柯拉果(Kola),有时也做北方商人的代理。

撒哈拉商道贸易网络上流通的商品中,黄金、奴隶、盐等可称“传统商品”,而黄金最为引人注目。黄金在从南方地区转运过来后,会在撒哈拉沙漠的南缘或北缘的某个地方铸造成块,然后再运往地中海的港口。除黄金、奴隶和盐之外,还有来自欧亚广大地区的多种多样的纺织品、珠子、玻璃制品、金属制品、陶器、瓷器以及穆斯林宗教用品等,而西非本地供应的产品则包括椰枣、柯拉果、干肉、谷物、毛皮、乳木果油、蜂蜡、染料等,此外还有鹦鹉、猴子乃至长颈鹿等野生活体动物。

撒哈拉商道贸易网络有比较完善的涉及货币、文书、金融和规范等方面的机制。撒哈拉商道贸易使用盐块、贝壳、棉布、金沙、金块、金属硬币等多种货币,有用阿拉伯文书写的账簿、合同、信件、金融票据、收/发货单等文书,一些文书有时可做通行证使用,因为它们能表明与某些重要商人或商帮的联系。货币和文书等的通行有赖于权威和信用的保障,在古代阿拉伯旅行者的记录中,有提及金额为第纳尔的支票,有赞赏某地的代理商人值得托付或者某城的素丹对商人的保护和对商业秩序的维护,也有论及商业争端和合同履行的仲裁等,这些都是撒哈拉商道贸易繁荣的证明。

古代西非城镇和国家的发展

在撒哈拉商道贸易的推动下,西非的一些族群或利用特殊的地理位置,或利用所掌控的自然资源,发展起了一系列的城镇。

北方的奥达戈斯特在古代阿拉伯人的笔下有生动的记录。巴克里(Al-Bakri)说奥达戈斯特的居民都很富裕,牛羊非常多,蜂蜜非常丰富,“黄金的质量和纯度要强于所有其它地方的黄金”,还有“很会做饭的妇女”和“漂亮年轻的女奴”。现代考古学家对奥达戈斯特遗址进行了发掘和研究,发现了陶器、玻璃制品、油灯盏、有铜和黄金残留的坩埚等遗物,其中坩埚的发现最引人注意,它可能表明奥达戈斯特的居民在较早时期就掌握了铜和黄金的加工。

往南,尼日尔河畔的杰内在公元前年左右就开始形成居住点,后来逐渐发展为功能完善、内部互动复杂的城市。当地居民种植小米、大米和高粱,从事捕鱼,养殖羊、牛和骆驼,有制陶、皮革加工、纺织品加工、铁制品加工等手工业,同时还参与涉及农牧渔产品、珠子、铁制品、铜制品、盐等商品的贸易。杰内有比较丰富的农产品供应,能连接南方的稀树草原,并且河上交通方便,其中河流运输的便利和渔民的活动很早就促成了尼日尔河贸易运输能力的形成,这使杰内成为尼日尔河中游的一个水陆交通枢纽,也使它成为通往南方地区的一个门户。

进一步往南,森林地区的贝戈(Begho)因地中海世界对黄金需求的增加而兴起。贝戈位于今加纳境内,它地处森林地区的北缘,大约在11世纪时已是一个以黄金和柯拉果为主的贸易中心,从13世纪中叶开始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成型而完备的城镇。考古发掘和研究证明,贝戈城由多个住区组成,其中有两个主要由当地人居住,有两个由北方的穆斯林商人居住,此外还有专门的冶铁和铜加工的工匠区。

在贸易繁荣、城镇兴起的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些国家,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纵跨撒哈拉、萨赫勒、稀树草原,连接几内亚森林地区与地中海世界的加纳、马里、桑海。

根据古代阿拉伯人的记载,加纳于“摩尔人世界”和“黑人世界”之间,是很多穆斯林商人愿意穿过沙漠前往的地方,因为从那里可以得到黄金。加纳王城一度是西非的最大的市场之一,那里聚集着从马格里布来的商人,他们在这里换取加纳人手中的黄金,而加纳人则对黄金入市销售进行控制,以保证其价格,其中最重要的控制措施就是将金块搜集储存,只放出金砂用于贸易。

马里和加纳一样,以黄金为主的贸易仍是其发展的基础。关于马里强盛时期的情况,最为人所知的无疑是曼萨穆萨(MansaMusa)的朝圣,阿拉伯作家对此有较多的记录,这些记录无一例外地都强调曼萨穆萨富有黄金。14世纪是马里国家发展最突出的时期:马里的黄金被运往马格里布、埃及和欧洲,马里的商人则把触角伸至森林地区的边缘以寻求新的黄金供应。在马里统治时期,廷巴克图成为重要的文化中心,北方的西吉尔马萨、菲斯,东北方的费赞(Fazzan)乃至埃及的商人和文化人士都向廷巴克图聚集。

14世纪末15世纪初,桑海取代马里成为古代西非地区的又一个但却是最后一个大国。与加纳和马里不同的是,桑海的对外政策颇为激进,它不满足于通过掌控贸易路线、维持贸易便利和安全获利,而是力图掌控一些资源产地,并为此与一些族群和国家争雄。虽然桑海获得了远大于加纳和马里的疆域,但这也最终成为导致它自身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14世纪欧洲地图上的西非

结语

从撒哈拉沙漠到热带森林,多样的自然条件意味着贸易的机会,多种文化背景的居民则带来了碰撞和融合,而与北非乃至更广大的欧亚地中海世界的连接又给西非历史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16世纪前,西非历史发展呈现的仍主要是其自身内部的活力,西非自身也有主导或至少是平等地发展与外部关系的能力,尽管欧亚和北非的影响非常明显。然而,随着欧洲人在大西洋沿岸的不断扩展,由沿海到内陆的西东向的贸易开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南北向的撒哈拉商道贸易则日渐衰落,西非的历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编辑

海策

设计

大米

本文刊于《中国投资》年8月号。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回复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非洲社会人文撒哈拉商道贸易与古代西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