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海洋发展局*组书记、局长邢海文:
海水养殖由规模向集约健康拓展。清退整改近岸养殖20多万亩,大力发展规模化、立体化、生态化养殖,建成省级以上海洋牧场3处,其中国家级处,占全国的/8。海带产量全国第一,海参、鲍鱼产量全国第二,牡蛎产量全国第三,先后获得中国海洋食品名城、中国海参之都、中国海带之都、中国牡蛎之乡、中国海鲜之都等称号。创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处、省级休闲海钓示范基地8处、省级休闲海钓场22处,被评为“中国休闲渔业之都”。十三五,威海海洋产业由渔业为主向多元复合拓展。构建海带、海参、鲍鱼等7个优势品种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聚集海产品加工企业家,年加工量万吨,占全省54%、全国6%,成为全国最大的海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中航威海船厂与招商局集团成功实现战略重组,*海造船、招商局金陵(威海)等骨干企业瞄准产业链终端和价值链高端。开发出远洋渔船、科考船、豪华邮轮等5大类40多个品种,填补国内空白7个,客滚船、重吊船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和80%。建立碳纤维、石墨烯产业园区,重点扶持拓展纤维等骨干企业发展,打造碳纤维产业链条,碳纤维、石墨烯在海洋工程建筑、风力涡轮发电机、深海探测装备等领域应用范围不断增大。加强千公里海岸线文旅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打造A级景区45处,其中,5A级2家,4A级2家。年接待旅游总人数55.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亿元。渔业是威海的传统优势产业,“十三五”威海积极发展绿色、高效渔业。打造绿色养殖新模式。建成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5处、省级水产原良种场5处,全市主要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0%,鲆鲽类鱼卵供应量占全国80%市场份额。威海市海洋发展局*组成员、副县级干部程剑:推广唐启升院士首创的桑沟湾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构建了全国规模最大的集中连片“贝、藻、参”立体生态循环养殖区,“一亩海变成了三亩海”,实现了海域利用的净化高效和节能减排。实施牡蛎生态高效养殖、海参全产业链生态养殖等多元养殖模式,创建省部级健康养殖示范场65家、示范面积超过4.8万公顷,创建首个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在全国率先开展海上养殖生态浮漂更新行动,更换PE新材料环保浮漂万个,打造海上养殖亮丽风景线。“十三五”期间,威海海洋牧场建设面积达到20万亩,产量超过70万吨。全国沿海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经验交流会、山东省海洋牧场现场会在威海召开,海洋牧场“威海模式”全国领先。十三五期间,威海加快远洋渔业新突破。获批全国唯一的2艘南极磷虾船网工具新建指标,支持2家企业投资0亿元开展磷虾船建造,船型由我市*海造船厂自主研发设计,投资8亿元的南极磷虾特色产业园将于明年完工投产,达产后年新增总产值0亿元。积极开发毛里塔尼亚等海外渔场,在全省率先开辟马达加斯加、阿根廷专属经济区渔场。北方唯一获批的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完成主体建设,全省在建的5处海外基地全部由我市远洋渔业企业承担,斐济—中国渔业综合产业园项目正在加快推进。海洋科技创新驱动对于推进海洋经济的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三五”,威海向科技要效益,以创新谋发展,聚集创新资源,加快打造“千里海岸线,一条创新链”。涉海科技创新平台加速布局,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涉海关键技术突破攻关,构建创新人才集聚体系,海洋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威海市科技局*组成员、副局长王*伟:
重点支持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和海洋电子信息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其中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新型氟硅材料制备的关键技术”单项获国家支持资金万元。海洋领域成功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84项,其中国家级37项、省级47项,获批上级支持资金2.6亿元。引导企业将00余项涉海项目纳入全市重点科技创新项目统一建设范畴。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突破了新型氟硅材料制备、高性能FRP船艇、刺参养殖池塘饵料环境优化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鲁海号”刺参、“爱伦湾海带”等一批新品种,提升我市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十三五”期间,威海全力打造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坚持陆海统筹,科学推进海洋资源开发,加快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海洋生态经济是威海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十三五”期间,威海在海洋生态建设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又怎样呢?明天《收观十三五看海洋》,海洋生态、海洋新兴产业,蓄势扬帆新动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