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1/8/26 16:03:00
5月,我又进入了情绪的低潮期,我甚至难以描述它是怎么发生的。因为近期身体不适对精神造成了影响?新的工作任务告一段落,绷紧的神经过于放松?还是长途奔波参加婚礼,加上熬夜导致太累了?我筛查不出自己的病因,当我发现的时候,就已经陷入了难以抗拒的身心疲惫、精神沮丧,动不动就情绪崩溃。我对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不满意,无法摆脱对意义的问询,乃至产生绝望的情绪。我没有按照正常的预期返回工作岗位,给了自己一些时间来恢复。我庆幸得到了来自于朋友、同事,以及家人足够多的善意:你其实已经做的很好了,你要允许自己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不要过于焦虑。别总担心给别人添麻烦,不然会缺乏有效的疏解渠道。这些正面反馈加上足够的休息,让我从这段紧绷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这种症状其实早有迹象。我察觉到自己会情绪失控后,下意识给自己设了各种保护线,只不过偶尔越界就会出现问题。不参加过度疲惫的活动,因为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巨大的沮丧和负面情绪。少喝咖啡,尤其是空腹。坚持吃饭,饥饿和无力感首先会让人身体不适,进而精神不适。在准备好的时候,养一个自己的宠物,形成不得不照顾一个东西的牵绊。再宅也要定期出来活动,比如去看电影和逛书店。状态最不好的时候我还在看书。我告诉自己,只要还能看得进书,就说明一切都没有到最差的地步。自己的故事怎么讲都乏味,还是把更多的篇幅留给书吧。01优秀的作品和伟大的作品看的书稍微多一点了,会忍不住给书分级。读完觉得还可以,不会让我破口大骂说浪费时间的,一般都会给个及格分。文笔和内容还不错的,会在7~8分之间。这一分之差取决于是否值得珍藏,而不是决定二手卖掉。较为罕见的,在8~10分之间。我有幸在5月遇到了2本让我犹豫满分好评的书,它们都是文学类书籍。我以前有点以喜爱文学类为耻,总觉得可能会一无所得。但我在阅读过程中又反复验证,文学类书籍往往会给我带来很大的洗礼。比如看完一本小说后,我觉得自己好像也过完了这漫长的一生。《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被我评定为优秀。它足够有立场,足够坚定,足够勇敢。它的形式是日记体,内容多是观点式的自白。优秀和伟大又有区分,伟大的作品最好不是一堆想法,而是一个坚实的人生。在阅读这类作品时,我把自己交付给时间,它还我一个更完整的自己,《漫长的告别》就在此列。杨德昌说:“自从电影发明后,人类的寿命至少延长了三倍。”于我自己而言,有了书之后,相当于重活了无数次。《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译者在序里写到:“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乃至21世纪的中国读者更需要去读法拉奇和普拉丝,而不是那些更为权威、更具知名度的杜拉丝、乔治·桑,甚至波伏瓦、吴尔芙们。”作者法拉奇在正文开始前的献词里也写:“这是一本由一个女人献给世界上所有女人的书。”这两方都多多少少限制在了女性作家或女性读者的范畴,我认为这本书适合所有人阅读。你得以借这个机会,思考生命本身是怎么回事,我们到底生活在怎样一个世界,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加诸于我们身上的种种规则和限制。在阅读经验中,之前我得到的观点一直是“你不能指望在一本书里得到全部的东西”。但这本书里,有我认可的一切。也正因为如此,我只给了四颗星。加固原有的价值观,提供思辨的角度让它足够优秀。而打破我,再重塑我,才堪称伟大。无论如何,它于我的意义已经完成。《漫长的告别》就是重塑我的那类书。看了相关评论我才发现,我手头这本并非是好的译本。于是直接多抓鱼二手,重新选择中信出版社的版本用以收藏。即使这样,也无法掩饰这部作品的优秀。我不认为这是一部推理小说,把作品类型化容易陷入非常单一的认知。一旦冠上推理小说、侦探小说的名目,好像最大的亮点就是揭示谜底的乐趣了。这本书无疑是结构巧妙的,这场漫长的告别中途一度中止,或者我以为结束,结果都是迷障。故事本身还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个英雄主义的侦探角色。人一生面临很多的选择,并非总是要在重大的时刻挺身而出,而是在事关身边朋友、自身人格,职业道德等节点,还能不违背自己的良心。是否能重塑人格,是我对一部作品是否伟大的判断。上次看到的是《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次的是《漫长的告别》。02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熟悉?陌生。我之前企图通过《许子东的现代文学课》了解现代文学脉络,没想到那本书不足以满足的,反而误打误撞被《莎菲女士的日记/20世纪中国文学争议作品书系》实现了。如书名所示,这本书里收录了很多20世纪引起争议的中国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里少数是我看过的,在重读过程中又有新的收获。大部分没看过的,让我觉得很陌生和新奇。如果说中国文学我多少还能找出点熟悉感,那么外国文学,就太过陌生了。《都市一无所有?:单读18》收录的是当代英国文学作品,相对于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这次时代距离拉近了,但跨地区和文化制造了更大的隔阂。有的文学作品难以直接进入,文学推介会让这件事变得容易一些,范晔就承担着这样的角色。《诗人的迟缓》是范晔的私人书单,范晔西语译者的身份,决定着这本书的“血统”不那么中国。《诗人的迟缓》作为桥梁,把我引入了拉美文学,让我觉得外国文学其实没那么望而生畏。《莎菲女士的日记/20世纪中国文学争议作品书系》许子东在其现代文学课中,以鲁郭矛巴老曹,外加沈从文和张爱玲为主线,梳理了现代文学脉络。但现代文学,却不是从他们开始,也不止有这些主流作家。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出版的“20世纪中国文学争议作品书系”,更为细节的呈现了更多作家及其作品。本书《莎菲女士的日记》即是其中一本。本书收录了20世纪20年代一些主流作家的代表作,丁玲所作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即为其中一篇。所谓“争议作品书系”,呈现的是在当时颇具革新意义的作品,以及围绕这些作品产生的争议。到了当下,对这些作品也有了更多意义的解读。我们熟知冰心是因为她的散文,确实,冰心创作的小说成就低于其散文和诗歌。在冰心的短篇小说代表作《超人》中,全程只出现了3个人物。而精神苦闷的男主角,竟轻易被“世上的儿子和儿子这样也都是好朋友”这样的“爱的哲学”所感化。文体第一的肯定,和对内容的空洞的批评始终围绕着冰心。对于冰心“小资产阶级所谓优雅的幻想”,丁玲很不以为然。如果生在现代,丁玲一定是个女性主义者。她的女性意识,直至到现在,也可以说是超前的。丁玲创造的莎菲女士游离在两个男人之间,而浑然不觉自己是在玩弄人间。这种理所应当真让人觉得既有信服力,又忍俊不禁。但不论是丁玲创造的人物形象,还是丁玲自己,个人意识都十分突出。以致于在“左”倾盛行的时候,这反复成为丁玲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个人主义者,一个一贯对*不忠的人”的罪证。除了冰心、丁玲,以及同样由本书收录的庐隐这少数几位女性,占据文学主流的主要还是男性。郁达夫是个柔弱、忧郁的男性形象,《沉沦》即是其自叙式作品。这个故事展现的是主人公的性苦闷心理,性意识的冲动促使他两次窥淫并试图嫖妓,而性压抑则导致原本就性格敏感的他,在日益加深的屈辱感中走上了死路。如此惊世骇俗的性描写自然引起不少非议,而周作人用一句“虽然有猥琐的分子而并无不道德的性质。”为其正名。徐志摩文风华丽,但其作品多因远离现实而被诘责。《死城》还是其固有的语言风格,但难得描述了底层人民的苦难。《缀网蜘蛛》由许地山所作,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这里面同样有人物描述简单化的倾向,被背弃的妻子,受宗教感化的丈夫,以及无怨无悔的妻子,都让人不得不肯定矛盾对其“浪漫主义”的形容。重读《阿Q正传》过程中越发加深对鲁迅的赞叹,这里有太多的面向。姓名、出生、来历不明,阿Q是一个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