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途出行,定在书柜面前认真挑选随行书籍,这本《撒哈拉的故事》是朋友所赠,静静躺在书柜里近一年,大概翻阅之后发现该书由几个独立的故事组成,很适合为自己的零散时间找个好去处,塞进行李箱,就这样,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狂野温柔的经历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认真读一本书沙漠,仿佛看到这两个字就让人充满畏惧,谈何悠然自得、洒脱度日。三毛的文字仿佛带着我的感知也切身体验了一次沙漠生活,书中的娃娃新娘、哑奴、观浴记尤令人动容,恨不得钻进书中为他们廖尽绵薄之意。娃娃新娘,一个十岁就嫁人的撒哈拉威人,当地的习俗是迎亲当天拼命挣扎拼命打的女子才是好女子,结婚不挣扎,事后被人笑,众目睽睽下,四周寂静的氛围中只隐约听到新娘短促的哭声。哑奴,不会说话的黑人奴隶,属于权贵的可买卖财富,全沙漠最好的水泥匠,在五十五度高温下砌墙,能吃的只有沙漠里平日磨碎了给山羊吃的面包。三毛和荷西把哑奴当成人、当成朋友,在他们的相处的那段时光里,哑奴的腰渐渐不那么低了,还未想到帮助哑奴脱身的办法,哑奴已被卖至毛里塔尼亚管羊、接生小骆驼。沙漠里水资源匮乏,因此当地的撒哈拉威人身上带着一股长期未洗澡的味道,三毛偶尔间发现一个名为“泉”的房子,于是便去一探究竟。房间里有一口深井,下一扇门进去,极小的房间地上都坐了成排的女人,大水槽里正滚着冒泡泡的热水,每一个女人都用一片小石头沾着水,在刮自己身上的污垢,不用肥皂,也不太用水,要刮的全身的脏都松了,才用水冲,甚至有的人三四年才洗一次澡......
一幕幕仿佛自己亲眼看到亲身体验一般,沙漠里的生活方式是我认知范围外的存在,也从未想过,倘若我是一名奴隶,会过着怎样颠沛流离的生活。读书的意义就在于,一边找寻共鸣一边发现未知。很庆幸,遇到《撒哈拉的故事》,很遗憾,原来他们过着如此艰苦的生活。一次偶然,在洗手间听到一位年轻美丽的妈妈告诉自己的孩子“节约用水,还有很多人缺水”,是的,听到这句话很温暖,一方面来自现实,欣赏这位年轻妈妈的育儿方式;另一方面来自理想,倘若未来大部分年轻父母皆如此,少年强则国强,华夏民族的未来定会十分美好。
投稿小贴士
“苏电娘家人”